導讀
近日,中國科大地學院謝周清教授帶領的霧霾關鍵污染物形成的大氣化學機制攻關團隊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Isotopic constraints on heterogeneous sulfate production in Beijing haze”為題發(fā)表在國際大氣環(huán)境權威期刊《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該項研究首次通過17O同位素的非質(zhì)量分餾(Δ17O)定量揭示了北京APEC前后霧霾硫酸鹽的形成機制。
跳轉(zhuǎn)閱讀→全員AA,歡迎參加藥化產(chǎn)業(yè)中小企業(yè)家2018廬山會談!
圖1APEC前后霧霾硫酸鹽氣相、液相和非均相途徑的貢獻
眾所周知我國京津冀地區(qū)秋冬季面臨著嚴重的霧霾污染,而硫酸鹽是霧霾期間PM2.5的主要成分之一,定量了解硫酸鹽在霧霾期間的形成機制對于準確預測和防控霧霾非常關鍵。大氣中硫酸鹽一般來自于一次直接排放和二氧化硫氣體在大氣中的氣相、液相和非均相反應。由于不同途徑的氧化劑不同,形成的硫酸鹽中過量17O的數(shù)值不同,這種差異與氧同位素的質(zhì)量無關,被稱為非質(zhì)量分餾(Δ17O)。比如,臭氧(O3)的液相氧化產(chǎn)生的硫酸鹽Δ17O高達6.5‰,過氧化氫(H22)氧化產(chǎn)生的為0.7‰,氫氧自由基(OH)氧化產(chǎn)生的則為0‰.,基于以上認識,謝周清團隊提出了通過分析霧霾事件中硫酸鹽17O同位素的變化反演化學反應的路徑。
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APEC前后,研究團隊在北京雁棲湖設置了大氣化學觀測和懸浮顆粒物采樣點。通過分析觀測期間的5次霧霾事件,發(fā)現(xiàn)PM2.5濃度的12小時平均值最高達到323微克每立方米,硫酸鹽的含量最高占到四分之一。化學動力學計算結果表明,不同的霧霾事件,硫酸鹽的形成途徑不同,比如,2014年10月24日前后發(fā)生的霧霾,由于云水含量較高,來自云中液相反應的硫酸鹽占了68%,其他4次事件,來自顆粒物表層的非均相反應貢獻了42-54%(圖1)。
基于Δ17O約束的計算進一步發(fā)現(xiàn),霧霾期間非均相硫酸鹽的產(chǎn)生途徑中,過氧化氫(H22)的氧化大約貢獻了5-13%,臭氧的氧化大約貢獻了21-22%,其余則來自于零-Δ17O反應,如四價硫被NO2氧化(S(IV) + NO2)或氧氣氧化(S(IV) + O2),平均貢獻在66 %至73 %之間(圖2)。NO2或氧氣的氧化依賴于氣溶膠pH值即酸堿度,由于穩(wěn)態(tài)和亞穩(wěn)態(tài)狀態(tài)假設下模型計算得到的氣溶膠pH差別很大,因此,S(IV) + NO22反應的相對重要性不同。在穩(wěn)態(tài)假設下, S(IV) + NO2反應是主導的非均相反應,而當高酸性氣溶膠存在時,S(IV) + O2反應可能成為主導反應。氣溶膠的酸堿度是觸發(fā)不同非均相化學反應的關鍵。該研究為定量揭示霧霾硫酸鹽生成途徑提供了新的方法,為模型預測提供了新的約束條件,并為控制霧霾硫酸鹽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視角。
圖2 霧霾非均相硫酸鹽產(chǎn)生途徑的相對重要性
評審專家認為:“為量化北京霧霾期間硫酸鹽的非均相反應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在應用三氧同位素進行定量識別硫酸鹽形成領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論文第一作者為謝周清課題組博士生賀鵬真。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總理基金、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等資助。
論文鏈接:https://www.atmos-chem-phys.net/18/5515/2018/
▼ 注冊入駐化學加網(wǎng)快速通道 ▼
拓展閱讀
Copyright ? 2019-2029 湖北中環(huán)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鄂ICP備19029103號 公安備案號:鄂公網(wǎng)安備 42112602000252號 網(wǎng)站地圖html